欧阳恩成是一位朴实的大山之子,是深爱着辰河边这片高天厚土并愿意为之倾注全部热血的优秀的隆回之子。
今年59岁的欧阳恩成,俯首扎根在十里山(七江建华)从事乡村教育,为让山村的少年儿童健康茁壮地快乐成长,他默默甘为孺子牛45个年头!弹指一挥45年,十里山早已沧桑巨变,而青丝成白发的大山之子——欧阳恩成,依然艰苦跋涉在十里山的沟沟壑壑之间。
45年来,欧阳恩成和同事们一起创建了全省扫盲文化科教“一条龙”,创建了全国农村山区第一个少儿活动中心、少儿图书馆,成为中国少年跨世纪雏鹰行动全国第一个达标基地,创建的“五园一台”是全国农村最早的一项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创办的《辰河少年》是全国市县区级首家免费队报。他创造了多项全国教育之最和湖南第一,先后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自强模范”、 “全国扫除文盲先进工作者”、“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国家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130多次受到国家、省、市、县级的表彰奖励,10多次在人民大会堂出席全国大会,当选中共十五大代表,受到胡锦涛、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成为全国最为优秀的乡村教育工作者之一。
可欧阳恩成身残志坚,从小就决定要献身教育,带领十里山区的群众脱盲致富,谱写一部十里山区的教育传奇。
1964年,欧阳恩成还只有14岁,正读初中二年级,他看到自己家乡全村仅有的1076口人中,竟然有文盲和半文盲700多人,许多群众因为历史原因,根本就没有进过学堂,而许多和自己年龄相仿的人,也大部分因为家里需要劳动力而没有上过什么学。没有文化,怎么致富?文盲村又怎能走上发展之路啊?肯定只能够拖乡、县、市、省乃至国家的发展后退啊!想到这些,欧阳恩成萌生了要回家从事扫盲工作的念头。
从此,欧阳恩成白天自己到学校去上课当学生,晚上在家里给村里的文盲上课当老师,从此走上了长达15年的十里山义务扫盲之路。
天道酬勤,1973年2月,欧阳恩成由一名农村义务扫盲教师成为了民办教师,之后又成为公办教师,欧阳恩成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扫盲事业,在担任教学班主任的同时,利用休息时间办起了业余小学、业余初中、科普文明学校、农科教中心、妇女活动中心等,当地的许多群众都无不佩服地称呼他为“傻师傅”。可15年后的1979年,欧阳恩成就是凭借着自己九头牛都拉不回来的“傻犟劲”摘掉了大队的“文盲帽子”,他本人也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光荣称号。
磨破55双鞋,走过10万公里路,他是同事心目中的“傻同事”
这一“失眠”,就是12年,12年来,欧阳恩成清晨教早校,白天教日校,晚上教夜校,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被大家称为“拼命三郎”,被同事称呼为“傻同事”,好不容易到了休息日,他却又反复地琢磨着怎样才能使十里山的少年儿童像城里孩子一样得到最好的教育?辗转反侧,夜夜失眠。
1990年2月,欧阳恩成当起了“愚公”和“武训”,他从十里山下启程,走遍隆回各单位,又走出隆回,走出邵阳,走出湖南,走向全国,踏上外出集资的慢慢“苦旅”,欧阳恩成,这个将家乡烙在心里、将儿童举在头上的隆回汉子,决心道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万计、涉遍千山万水……即使饿死累死在异地他乡,也要为十里山中的孩子们建成一座少儿活动中心。
从此,欧阳恩成夏天一双草皮鞋,冬天一双解放鞋,身穿褪色旧衣裳,手提坏了拉链的破提包,利用所有的节假日奔波在集资路上。饿了啃一口干馍,渴了喝几口自来水;白天穿梭在省市县之间,夜里露宿在车站街头。欧阳恩成在列车上度过了自己40岁和50岁两个整生日,在小旅店里度过5个春节,他发出4000多封求援信,奔波了10多万公里路程,跑遍了1000多个单位,磨破了两双特制皮草鞋、30双解放鞋、20双粗布鞋和3双深水鞋,在长期奔波劳累中,他落下了胃炎、肠炎、神经衰弱、脑血管硬化、严重风湿病、胆结石等多种疾病,还要忍受一些人的嘲弄和挖苦,这些人见他四处集资要钱,都骂他是“疯子”,“叫化子”。
终于,欧阳恩成募集到了400多万元资金,实现了他和同事们构想的“个十百千万”工程!一座建筑面积2600多平方米的建华少儿活动中心在十里山腹地拔地而起,成为全国第一个乡村综合性思想文化教育阵地。
59年云追月, 45载写传奇,他是母亲心目中的“傻”儿子
欧阳恩成真“傻”!他在积极外出筹款的同时,自己倾其所有为少儿活动中心捐款,先后为贫困学生捐献3万多元,坚持29年用工资为学生订阅100多种报刊,为此,学区只得每月发给他50%的工资,余下的一半由学区主任亲自交给他的妻子用来维持家用……
欧阳恩成真“傻”!1973年,当时的公社党委推荐他去湖南农学院深造,以便他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岗位,可是想到村里还有那么多的群众没有脱盲,他就依然退回了推荐表;1982年,县里要从农村录用一批优秀青年为国家干部,乡党委又一次推荐了他,他却又一次作了扎根山乡献身教育的选择……
几十年来,他与学生及家长促膝谈心1万多人次,写出了200多万字的青少儿教育工作日记,积累了上千万字全国模范人物事迹材料。坚持为300多名特困学生、孤儿、残疾孩子和留守儿童及顽劣孩童送资金、送图书、送文化用品、送精神食粮等“12送”,关爱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他辅导的6000多名少儿戴上了红领巾,800多名青年加入了团组织,涌现出一大批雷锋、赖宁式少年、中国好少年、中国好儿童、全国少先队好队长、雏鹰标兵、十佳队员等1600多名,500多名少儿在全国获奖。
来源:中国隆回网
编辑:redcloud
本文链接:https://m.longhuinews.cn/content/2009/07/15/6955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