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扶贫春风暖东鄄 贫困山村焕新颜 ————隆回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驻北山东鄄居委会扶贫二三事
2019-07-19 16:05:01 字号:

送脱贫种子给贫困户

为残疾贫困户送去轮椅及双拐
     隆回新闻网讯(通讯员  彭晓艳)北山镇东鄄居委会,位于隆回县城东南边沿,距县城8公里,是由原东鄄、蒙田、岩门三村合并组成。东鄄居委会共有20个自然村,28个村民小组,1037户,3577人。面积5.6459平方公里,2578亩田土,2572亩林地。该村土地贫瘠,资源匮乏,村民思想保守、收入低,是名副其实的贫困山村。
    随着精准扶贫政策的时代春风吹入,东鄄居委会迎来了崭新的山中岁月。2017年,隆回交警大队扶贫工作队带着“军令状”入驻东鄄居委会,走访群众、访贫问苦、深入调研、规划产业、改善设施,发展经济,一件件实事感动村民,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一项项规划有序开展……在东鄄居委会184户贫困户心里,就是春的使者。
驰足报春风
       自2017年被派往北山镇东鄄居委会驻村开始,扶贫工作队便风雨兼程,坚持不懈。曲折坎坷的小路上,他们不知走了多少次,磨破了多少双鞋,流了多少汗水,村里哪里有个沟,哪里有棵树,贫困户家情况如何,他们都记得一清二楚。
      卢松柏,被任命为驻东鄄扶贫工作队队长,刚到东鄄居委会时,眼前的荒凉和贫瘠以及村民之间的矛盾让卢松柏触目惊心,贫困户占比例高,精准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面对现状和实情,卢松柏没有失去信心。他首先想到的是,身为扶贫工作队队长,必须要走进群众心坎里。于是,他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带领扶贫工作队员满怀激情的投身到扶贫工作中去。从驻村那天开始,他就无怨无悔地奋战在村里的每一个角落,从此“5+2”、“白+黑”成为常态,默默无闻、鞠躬尽瘁的爱着这里的每一个村民。
      然而,精准扶贫,谈何容易!东鄄农户分散,地形特殊,单单是走访一遍贫困户至少就得三个星期。真是“遍访贫困户,鞋子磨破好几双也不为奇。”卢松柏不畏艰难,脸上总是一抹笑容。
      初来乍到,卢松柏便先摸清村里的沟沟坎坎、坡坡洼洼,村里每一户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住址所在、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帮扶联系人等信息,他都了如指掌,牢牢实实记在了心上,对身患疾病导致家庭贫困的村民,他更是倍加关爱。
      贫困户文某成,早年丧妻,患有青光眼致双目失明,日子越过越苦。而因多年前申请评残未果而有顾虑,不愿再申请评残。于是,便离家外出谋生。卢松柏知晓后,反复地做文某成及其家属的工作,经过二年契而不舍的沟通,文某成终于同意申请评残,并于2019年6月从广东返回北山。
      6月19日开始,卢松柏多次带领文某成及其家人奔波于隆回县人民医院、隆回县残联、北山镇人民政府之间。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为文某成评定了残疾等级,并申报了残疾人二项补贴。文某成的儿子文某平,无一技之长,即要照顾瞎眼的父亲,又要照料智障的妻子,还要照管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更重要的还要挣钱养家。文某平忙于照管家人,无时间,也无心工作。卢松柏带领扶贫工作队员多次与其沟通,让他树立信心,并为他找到了在街上安装空调的工作,还兼职做东鄄的光伏发电管理员,这样一来,即可自由安排时间,又让其家庭有了稳定的收入。而今,文某成心里满是感激。
想贫困户之所想,急贫困户之所急,卢松柏做到了。
产业送春风
       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对于贫困户来说,他们的心理很脆弱,尤其是对于那些因残、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来说,他们的心理更为脆弱,有些甚至于接近崩溃的边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需要“壮志如铁”的决心,也离不开“精准滴灌”的用心。在近年的精准扶贫实践中,卢松柏带领扶贫工作队员“脚力”十足,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实走深。
        产业兴则农村兴,只有将产业做实,精准脱贫才大有希望。扶贫工作队的每个队员都深知,地处深山的北山镇东鄄居委会村民要想脱贫,必须走产业致富之路。
       他们盯准了北山镇的土壤优势和气候环境。2018年9月10日,卢松柏和扶贫工作队队员一起商议,必须带领村民走产业致富路。9月14日,卢松柏和扶贫工作队一行来到东鄄、蒙田、岩门等贫困户家中,将2700斤红皮大蒜种子送到困难群众手中,让“免费种子”成为“脱贫种子”。
        红皮大蒜的种植技术、销售渠道让一头雾水的村民满是担忧。没有产业做支撑,如何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为打消村民顾虑,卢松柏和扶贫工作队员挨家挨户通知大蒜种植户参加大蒜种植技术培训,签订保底销售合同,与技术员一起深入田间地头指导,让他们重建种植业的信心。
2018年,东鄄15户贫困户共种植红皮大蒜17.5余亩,产业收入达5万余元,村民尝到了甜头,百姓的生活有了盼头。
       扶贫,既要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也要让人居的环境美起来,更要让村民出行方便起来。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北山镇东鄄居委会公用设施短缺是“老大难”问题,为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实现村组公路网络化,水利设施齐全化。卢松柏和扶贫工作队员充分利用扶贫整合资金,新修村组公路4200米,硬化道路4943米,新修、硬化水渠1600米,清淤渠道2800米,新建电排二个。工程建设从工程概算到项目招标,从纠纷调处到质量监管,再到项目验收到资金拔付,卢松柏心怕出现半点漏洞,都是全程参与。现东鄄的村组公路已呈现完整的网络格局,水利设施亦逐步齐全。东鄄还率先完成了农网改造,光伏发电亦成功并网。现在的北山镇东鄄居委会路更宽、水更清、村更亮,村民们赞不绝口。
爱心沐春风
        习近平总书记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大国有大国的梦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初来北山镇,卢松柏和扶贫工作队员心中就秉着“三件事”:第一件事,围绕贫困户房前屋后转转,看是否安全;第二件事,到厨房转转看锅碗,到卧室看被子厚薄;第三件事,到田间地头转转看产业。他们接地气、暖人心的举措,让东鄄贫困户齐口称赞,笑称驻东鄄扶贫工作队为“扶贫大队”。
       贫困户刘某娥,有一子一孙(另一建档立卡贫困户),儿子陈某因患精神病长住魏源医院,儿媳离家出走多年。孙子陈某琪在北山中学读书。刘某娥与陈某琪在家相依为命。并迷信的认为,是房子的不详才造成家庭的不顺当,宁愿到外面搭个棚子,也不愿再住老房子,更不愿对漏水的房子进行检修。这让卢松柏和扶贫工作队的队员心急了,先后十余次上门进行劝说、解开思想疙瘩,并联动其亲属帮助破除其心中疑惑,经过多次苦口婆心劝说,现危房改造已开工,进入快速施工阶段。为解决其创收问题,他们想尽办法,帮扶刘某娥找到担任村里的保洁员的工作,为其孙子陈某琪联系爱心人士,支助陈某琪读书。而今,刘某娥每天容光焕发,总带着孩子般的微笑,精神面貌完全换了个人似的。还常拉着扶贫工作队员的手说:“多亏了党和政府的不断帮扶,才使我摆脱困惑,脱离贫困,我们真的是赶上好时代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为人民谋幸福,是卢松柏和每一个扶贫工作队员不变的初心。如今依然忙碌在扶贫路上的他们,尽管一路艰辛,却也让人温暖:过去的泥泞村路变成了水泥大道;曾经的帮扶人由路人甲变成堂上客;昔日的“要我脱贫”变成今日的“我要脱贫”;无钱医治的病人得到了有效治疗;产业帮扶的村民笑容满面;村民的安危也得到了改善;村里的每位村民都乐开了怀……

来源:隆回新闻网|0

作者:彭晓艳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