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西北望隆回:两地书
2019-12-04 11:21:50 字号: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
父亲从南京工程兵学院毕业不久,
请假探家和母亲确立恋爱关系,
外公暗托的媒人问父亲有什么要求,
高大帅气的他说得会写信,于是,
外公咬牙让十七岁长女走进学堂,
矮小的母亲鹤立地,
插班村里小学二年级,众目睽睽下,
吃力受罪地读了一年书。

恋爱中的母亲,期盼中
夹一丝慌张等待父亲书信到来,
信文采洋溢,钢笔字也漂亮。只是,
那些字和她那么生分。没法,她红着脸,
求教在村上长期搞社教的人民公社干部。
回信也是求助人家,
整个过程害臊尴尬,不是言语所能描述。
父亲当然不相信书信出自母亲之手,
他要求母亲自己亲自写,
这事让别人代劳多难为情啊,
他鼓励母亲写不好没关系,
教她不会的字就用别字代替,
说无论母亲如何写他也能看懂,
哪怕用简单的图形符号,后来,
还邮寄来一本字典,教母亲部首查字法。

原本上两年学完婚的,可一年后,
不堪同学讥笑和家务劳累的母亲,
学不上了,许多年后有些后悔不提,
每天读父亲来信排解寂寞与念想,
借助字典强迫交三五个方块字朋友,
辛苦而又幸福。

父亲回信也不再文采奕奕,
他先是对母亲来信进行点评,
每次开头总是肯定进步不小,
(进步的确是明摆的事实)
父亲每回会将母亲的信进行修改一并寄出,
修改细致到断句标点,比小学语文老师,
批改学生作文要用心细致。

外面世界丰富,军营故事精彩,
军人特有的牵挂,这许多新鲜与思绪,
父亲通俗明白着笔纸上,常常,
他觉得哪个字对于母亲来说是拦路虎,
会在旁边注上拼音找个别字,
对于实在要出现的生癖字词,
他挖空心思会在旁边解释清楚……

想象一下,那是怎样的一封封情书啊!

就这样,从河南洛阳市的一座军营,
到湖南邵阳市的一个小村,
父母来来往往的书信,包括绿衣信使,
成为,看得见和看不见的风景。

渐渐地,母亲觉得写信不再比下地劳累,
渐渐地,她会不等信来主动提笔,
渐渐地,千言万语她有把信写长的冲动……

这些往事,是父亲不在好多年后,
母亲坐在自家屋顶菜园,
坐在丝瓜和苦瓜藤下讲给我的,
我注意到八十老母讲述过程中,
有些羞赧有些沉醉,
她望了望天空飘过的一朵云,
说这辈子最幸福的事,
就是这样跟着父亲脱了蒙识了字。

“你爸爸的心真细,
每回信中会夹带一张回程的邮票。”
“唉——!”母亲长长的叹息。

母亲的幸福和叹息,
我是能仔细品味和感知的,
我也曾经和父亲书信十年有三光景,
直到那年三月末的那天,
夕阳最后一丝余晖缝合了他的眼睑。

父亲的长觉有点早,
顺着母亲的叹息,泪眼模糊里,
图现那年,母亲铺开信笺回信的画面,
桐油灯下,碧玉年华的她,
羞涩地第一回写下,
“亲爱的云:……”

唉,父亲走远后,
母亲是不是后悔
和父亲生活四十年
没针尖对麦芒拌一回嘴
那年,一句“天杀的……”
“果嘎狠心丢下我呀....."
咬牙切齿,铺天盖地,
重复七七四十九天,直至,
冷嗖嗖,偪仄父亲躲上了墙,
才罢休。

 

  西北望隆回,原名欧阳晓兵,出生于湖南隆回县。闲暇时喜欢文学滋润心田。在《新疆日报》、《今日新疆》、《中国西部文学》、《南方文学》、《中国交通报》、《青春诗人》、《三峡文学》、《西北军事文学》、《张家界日报》、《河源日报》、《中国公路》、《公路文学》、《乌鲁木齐晚报》、《新疆经济报》、《边防军人》、《兵团文艺》、《晨报》等刊物发表过一些作品。诗“雨天的怀念”曾获新疆“彩虹恋歌”征文一等奖,诗“旗帜的力量”获乌鲁木齐市首届机关创作大赛二等奖。

来源:中国诗歌网|0

作者:西北望隆回(欧阳晓兵)

编辑:redcloud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