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当年93岁的“神秘老太”,成为年龄最大的“新”党员
2025-02-21 10:34:26 字号:

2002年5月18日,在常德市常蒿路的家中,93岁的彭彦菊站在党旗下举手宣誓,再次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一年,她是中国年龄最大的“新”党员。3年后,彭彦菊去世,遵照她的遗愿,鲜红的党旗覆盖在她的身上。

这是一个毕生坚守初心的故事。75年间,彭彦菊曾无数次想起1927年的那个夜晚,18岁的她面对党旗低声而坚定地宣誓“牺牲个人、保全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

图片

2001年时的彭彦菊 周碧华/摄

从妙龄少女到耄耋老人,从与党组织失联到重新入党,彭彦菊用一生实现了当年的誓言。建党百年之际,政协融媒记者通过追访她的传奇故事,还原一位老党员不忘初心的历程。

“神秘老太”,经历特别

常德市政协委员、常德市文联副主席周碧华一直记得20年前初见彭彦菊的情景。

2001年秋天,时任《常德晚报》新闻部主任的周碧华接到市民报料,说城区常蒿路有一个老太太“很神秘”,有着特殊经历。他当即前往,果然寻得一处简易住所,只有十几平方米。屋里两位老太太正是彭彦菊姐妹俩,周碧华说明来意,并递上记者证。

“你是党员么?”年长的彭彦菊问,“你把党员证给我看,我就给你讲故事。”次日,周碧华带去党员证,彭彦菊反复查看后,开始讲述她的人生经历,语气里带着淡淡的忧伤,有时陷入沉默。

1909年11月13日,彭彦菊生于邵阳县西乡滩头黄石村(今隆回县滩头镇苏塘村)一个进步开明的家庭。父亲彭松涛曾就读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毛泽东同届,毕业后在家乡创办了培英小学,为隆回建党培养革命青年。

在父亲熏陶下,1924年秋,彭彦菊考入湖南宝庆(今邵阳)爱莲女子师范学校。

1926年,毕业留校任教的彭彦菊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团小组长,不久又当选为宝庆女界联合会宣传干事,从此全身心投入革命事业。

1927年初,团地委决定在隆回土桥建立团组织,党组织派18岁的彭彦菊前去负责。临行前的晚上,爱莲女师党员校长蒋昨非在一间小房子里主持了她的入党宣誓仪式。

在周碧华的记录里,彭彦菊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仍激动不已:“夜深了,我们把窗子用布遮严,尽量压低声音,我跟着蒋校长念誓词,只有四句:牺牲个人、保全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我的心跳得很厉害,手直颤抖,觉得好神圣,生命从此就是党的了。”

隐姓埋名,与党失联

不久之后风云突变,蒋介石背叛革命,许克祥在长沙发动了马日事变,湖南陷入白色恐怖之中。

1927年11月,彭松涛、彭彦菊父女俩奉命在老家滩头镇重建党组织。彭松涛任滩头区委书记,彭彦菊任副书记兼秘书,积极准备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敌人展开了疯狂反扑,湘西南特委所属组织被破坏殆尽,共产党人惨遭屠杀。彭彦菊伯父彭琨被关押,任湘西南特委委员的堂兄彭梅生被杀害。

宝庆一带,到处都是缉拿彭松涛父女俩的标语,伪团防局还一把火将彭家房屋烧了。起初,彭松涛带着女儿在新化隐藏,后潜入常德,从此隐姓埋名,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图片

大革命时期中共滩头区委书记 彭松涛(1890-1961)

彭彦菊清楚地记得,那是1928年冬月阴历二十八,冰雪加交,父亲带着她和小妹离开老家,专走荒僻的山间小路,向常德桃源进发。一路上到处可见“铲共”的标语,父亲化名彭诚和,扮成一个卖红纸的农民,她化名彭雪映,与妹妹一起在脸上抹了泥灰,一路乞讨到了桃源郑家河。

刚落脚几天,他们发现此地有许多宝庆口音的人,于是又逃到百里之外的漆家河镇麻溪桥。当地一个老板见他们可怜,允许一家子在吊脚楼下的厕所边安下身来。

彭彦菊带着妹妹帮人洗衣、卖水果,勉强维持生计。彭松涛在外打打零工,期间多次潜回宝庆寻找党组织,都没有成功。

两年后,常德城里的刘参议需要一个家庭教师,老板推荐了彭彦菊。她在刘家看到报纸,得知毛泽东已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萌发了去井冈山参加红军的念头,后来她也曾想去延安,都苦于缺乏盘缠和可靠向导而未能圆梦。

晚年渴盼,初心如炽

1949年7月底,当常德城和平解放时,彭彦菊在街头迎接解放军,看到亲人,她就像失散多年的孩子,止不住热泪直流。

彭彦菊找到部队首长,要求回到党组织的怀抱并安排工作,可是没人能证实她曾是大革命时期的老党员。后来,经常德军管会组织部部长艾育才亲自主持审查,她被安排在中共常德地委妇女干部学校担任教导主任兼教课。

苦苦等待了20余年,彭彦菊终于结束了隐姓埋名的生活。

图片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共隆回县党史办编纂《隆回党史》,彭彦菊(左五)应邀参加编写大革命时期党史资料,期间与部分老党员合影

她先后担任常德航管局及沅陵航管站统计干部、沅陵高砌头完小教员。期间,她多次提出书面申请,要求恢复党组织关系。终因时间久远,人事更替频繁,党籍恢复没有落实。1966年5月,彭彦菊退休。

在彭彦菊的住处,周碧华看到了堆积得足有一尺高的几十万字材料,“第一感觉是她的一笔字很见功底,随后就是感动,她对信仰的执着如同一个热恋中的人,热情从未消退。”

1988年,彭彦菊在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得知一个80多岁的老人被重新吸纳入党,她连夜写了一份入党申请书:

“回顾我平生对革命虽无多大贡献,但自少女时期起,为了党的事业和革命工作,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通缉,牺牲了青春,牺牲了家庭,失业逃亡,颠沛流离,寄人篱下,无儿无家,几经忧患,迭受磨折,历遭病苦,不投敌,不叛党,直至解放,最大的希望——恢复党籍,这最终目的在鼓舞着我生活、前进……若能如愿,此生足矣。”

在整理她的入党申请书时,周碧华共发现了9份底稿,分别写于1950年、1963年6月、1975年5月、1983年7月、1985年4月、1988年2月、1988年11月、1999年10月、2001年10月。

“从写信时间上看,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她的愿望越来越迫切,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因为感到在这世上的日子已经不多了。”周碧华感慨地说。

孑然一身,助学帮困

令周碧华唏嘘的是,曾得到不少青年爱慕的才女彭彦菊,最终却孑然一身。

彭彦菊有过一次甜蜜的恋爱,初恋是她在培英学校读书时的同窗刘建章。1926年,经过数年恋爱,由父亲做主,彭彦菊和刘建章按照家乡习俗订下婚事。这年底,刘建章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临别前两人在小河边畅谈革命理想,互相勉励,相约革命成功后再结婚。

这场恋爱,是彭彦菊人生中唯一的浪漫。然而,后来因信仰和道路的不一致,两人解除婚约。自从与党失去联系后,她拒绝了多位求婚者。在常德城刘参议家当家庭教师时,一个团长曾正式向她提亲,但被她婉言谢绝。

隆回县委党史办主任罗斌曾与彭彦菊有过一面之缘,在他看来,彭彦菊是一位倔强的女子,“党员身份没有解决,她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谈情说爱。”

曾与彭彦菊有过婚约的刘建章,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加入国民革命军,新中国成立后去了台湾,曾任“陆军中将”。罗斌提到一个细节:1988年刘建章回家乡探亲,听说彭彦菊始终未嫁,失声痛哭,特意去常德看望,并留给她2000美金。

“这笔钱彭彦菊分文未动,1997年常德发生特大洪灾时,她全部捐献给武陵区政府赈灾。”罗斌充满敬意地说,“她退休金不高,却省吃俭用资助过20余名青少年上学读书,还帮助了10余名贫困农民就医。”

1998年,彭彦菊倾其所有,并极力争取在台湾的胞弟彭碧岳的支持,筹措了4万美元,在父亲曾经创办的培英学校旧址建起了松培学校。

“她当时90岁了,还亲自主持学校的修建工作,得到了隆回县委、县政府和当地群众的高度赞扬。”罗斌告诉记者。

毕生夙愿,终于实现

2001年10月20日,彭彦菊又一次写下了入党申请书,托人交给了户口所在地武陵区城东办事处党委。

2002年春,城东办事处党委研究通过了她的入党申请,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宣誓地点就放在她的家中举行。得知终于被批准入党,93岁的彭彦菊激动得一天没有吃饭。

2002年5月18日,城东办事处的同志带着一面党旗来到了彭彦菊的家中,她特意请来了照相师,要把这美好的时刻留下。宣誓后,她说:“现在的入党誓词有这么多句了,第一次入党时只有四句哩!把右手举起时,脑袋就挂在腰间了,随时准备为党献出生命。”

在生命的最后时期,彭彦菊落叶归根,回到隆回亲人家中居住。2005年初,刚调到县党史办工作的罗斌见到了这位传奇人物:“老太太很端庄,口音兼容了隆回话和常德话,思路清晰,革命意志很坚定。”

2005年7月27日凌晨,彭彦菊微笑着离开人间,享年96岁。

“这位初心不改、至苦至难、至韧至刚的前辈,深深感动着我们。”读到周碧华为彭彦菊写的回忆文章,罗斌不禁泪流满面:“能告慰老人的是,2008年出版的隆回地方党史正本,已经把彭松涛和彭彦菊父女作为重要人物载入。”

“为了重回党的怀抱,彭彦菊一直苦苦坚守,直到垂垂老矣而终于如愿。”周碧华感叹,“她的故事给所有党员上了生动一课:什么是不忘初心!”

本文部分参考《常蒿路窝棚里的神秘老太太》(作者 周碧华)、《彭彦菊同志生平事略》(作者 欧阳生辉)

来源:湖南政协

编辑:周 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