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魏源:从官重恭慎 立身贵廉明
2025-04-26 10:24:52 字号:

魏源(公元1794—1857),名远达,字默深、号良图,湖南隆回人,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进士,历任东台、兴化知县,高邮知州,是晚清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魏源生活的嘉庆、道光年间,内忧外患,国力颓微。魏源目睹江河日下,民不聊生,忧心如焚,矢志救国,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识分子的代表。

雄心壮志

魏源先祖“累世好施予”,以“好周济贫困”著称,清廉的家风代代传承。

魏源高祖父乐善好施,大雪天出门穿多层衣裤,遇到衣着单薄者,他会一层层脱下衣服送人,最后自己往往“空袍而归”。康熙三十九年,邵阳大旱闹饥荒,他代乡民缴纳钱粮,得到县令褒奖“邵邑醇良”匾额。

父亲魏邦鲁在江苏任职期间廉洁奉公,获评“实能弊绝风清”,虽官俸微薄,却常常接济贫苦百姓,曾办粥厂救助饥民。

家风醇良给魏源的成长注入了“源头活水”,其爱国忧民、“腹内孕乾坤”的人生莫不得益于此。

魏源7岁入家塾,读书非常投入,经常通宵达旦。

公元1807年,魏源离开桑梓,来到邵阳县城爱莲书院求学。20岁时,为了参加贡举考试,魏源离开新婚妻子,从家乡来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岳麓书院。在岳麓书院学习期间,魏源结识了一批良师益友,如汤金钊、袁名曜等,这些名士深深影响了魏源的思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汤金钊,汤金钊为官刚正不阿、法度严明、不徇私情,深受道光皇帝器重,被百姓誉为“汤青天”。魏源有了匡扶社稷的雄心壮志。

国之栋梁

公元1814年,魏源进京赶考,途中目睹了大清朝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惨状。眼见黄河失修、水患严重,兵祸饥馑、满目荒凉,他有感而发,写了七首《北上杂诗》来抒发一腔忧国忧民。

在京期间,他饱读诗书,结识了许多有识之士。当时的礼部尚书曾力荐魏源和龚自珍,称其二人为举世无双的国之栋梁,“龚魏齐名”的美称由此传遍天下。惜乎时运不济,屡考不中,直到公元1845年,51岁的魏源才考中进士,走上仕途,他先后任东台、兴化知县。

魏源为官八载,勤政为民、选贤任能,兴修水利、改革盐政,留下不少佳话,得到当地百姓称颂与后世景仰。“其所历各州县……设义学,整饬育婴堂,传种牛痘,兴水利,培地脉,一切善政,不可枚举。”

清代漕务,弊端重重。有的官员在离任前预先征收漕粮,中饱私囊,将一笔糊涂账留给继任官员。魏源任东台知县后,就遇到了这样棘手的事。前任知县预征漕银四千两,欠款悬宕无着,上级追征时,魏源宁可自己筹借赔垫,也不愿增加民众负担。

任职东台期间,魏源看到水患严重,仔细巡视、勘查主要河道,征集民工疏浚,消除了水患。兴化地势低洼,容易雨涝成灾。魏源上任时,碰到多年不遇的特大洪灾,河官生怕长堤决口而获罪,准备下令开坝泄洪。魏源看着快要成熟的粮食,急忙劝阻河官不要启坝,立即赶赴防洪大堤,亲率兵丁民工坚守,护堤保坝。经过日夜奋战,保住了百里长堤。当地群众将当年所收稻谷称之为“魏公稻”,并制作“淮扬保障”匾额,以彰其德。

魏源还不遗余力荐贤举能。冯道立在水利方面造诣很深,魏源闻其名,亲自访问,咨询治水措施。之后魏源在谒见两江总督陆建瀛时,极力推荐冯道立。后来冯道立不负魏源之望,多次参加苏北水利工程建设,贡献甚大。

清贫度日

终其一生,魏源始终秉承“邵邑醇良”的家风,为官清廉。

魏源官至高邮知州后,回家处理自己的田产:三分之一用作学业田,供那些家贫的孩子读书;三分之一用于修补宗氏祠堂;三分之一用于修桥补路建亭。

公元1846年夏天,魏源母亲因病去世,身为知县,他却窘迫得连装运母亲棺柩回乡安葬的路费都拿不出来,只好向亲友借款。在亲友的帮助下,魏源才将母亲棺柩运回。在离开东台的时候,万人空巷,挥泪相送,这是百姓对他心怀社稷民生的最高礼遇。

魏源从高邮知州任上被免职回家时,带回4个大箱,伯父的家人急忙上前打开箱子,原来他曾经向伯父借过一笔钱,他们以为魏源带着还债的银子回来了,谁知里面装的全是书籍。问他要钱,魏源窘迫不已,说实在无钱还债,请求宽恕。魏源自觉无颜,便提前离家去了杭州,清贫度日,后来在杭州城外的一个僧舍寂然辞世。

斯人已逝,风骨流芳。如今,在魏源生活过的地方,人们以各种形式缅怀他。南京市魏源故居——小卷阿,魏源曾在此完成了《海国图志》,已由南京市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隆回县魏源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挂牌首批“邵阳市清廉文化教育基地”。邵阳市火车站、隆回县火车站立有魏源的雕像,以他名字命名的地标、道路、建筑等分布在邵阳市区。历经人生坎坷、宦海浮沉的魏源,其风骨与英灵相伴着故里的青山浩气长存。

来源:云南法制报纪检监察周刊

作者:陈湘林

编辑:胡权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